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对话单霁翔:退休之后更忙了

时间:10-11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199

对话单霁翔:退休之后更忙了

退休后的单霁翔似乎更忙碌了4年来,他写了10多本书,比如《大运河漂来紫禁城》《我是故宫“看门人”》《单霁翔带你走进故宫》,不少是带有科普性质的通俗读物。他也频繁现身文化类综艺,《万里走单骑》已经拍了三季,《博物馆之城》来到第二季,更有《登场了!北京中轴线》《老单走东城》等。着一双黑色布鞋的单霁翔从“故宫守门人”转变为“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望者”节目中的单霁翔10月8日,他出现在“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活化利用暨上海现当代优秀建筑传承创新研讨会”现场,站着演讲了一个多小时。身后的PPT简洁地贴上各地建筑遗存的图片,无论提及何处,单霁翔都能将其背后的故事信手拈来。讲座结束,等待采访的间隙,记者才得知他最近感冒了。同乘电梯时,他显露出幽默的一面,“你们要离我5米远”。单霁翔觉得,文化遗产需要拥抱年轻人,他亦如是。致力于20世纪遗产保护单霁翔讲了一个关于“水塔”的故事。北京儿童医院原本有一座水塔与烟囱合一的“纪念塔”,由建筑师华揽洪设计,当年高层建筑少,这根烟囱非常醒目。他当时工作的北京市规划委员会,就在儿童医院后面的那栋建筑。“每天都看着它,但历史建筑突然间没了。当时搭起了脚手架,我以为那是要修,结果是拆。为什么被拆掉,到现在也不知道原因,如果觉得它没用了就可以拆掉,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。”当年履新故宫博物院后,单霁翔花了5个月时间,走遍故宫1200座建筑、9371间房,磨破了20多双布鞋。如今,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、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单霁翔,是穿着布鞋行走在北京中轴线上,行走在全国各地文化遗产间的“老单”。他花大量时间呼吁社会、呼吁年轻一代关注文化遗产,尤其是20世纪建筑遗产。讲座现场“20世纪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,慷慨地留下了这些建筑遗存,比过去几千年存量的总和还要多。”在单霁翔看来,20世纪遗产对比过去历代,有更广阔的数量、更广泛的使用功能。“在注重保护古代遗址、古代建筑遗存的同时,也应注重当代建筑的保护,这样历史链条才能够不断地延续。”他介绍,其实故宫博物院中,就有一栋20世纪建筑遗产,那就是建立于1915年的宝蕴楼。当时将沈阳故宫、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共20余万件运至紫禁城,但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决。于是选址原咸安宫,建了一栋两层楼西洋式建筑,命名为“宝蕴楼”,这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。2017年,宝蕴楼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。单霁翔单霁翔做了15年政协委员,写了230多个提案,全都关于文化遗产保护,其中就有将首钢老工业区作为工业遗产整体保护的提案。“2010年12月,我见证了首钢最后一炉钢熄火,首钢静下来了,随后几年,都在研究怎么保护的问题。”如今的首钢工业遗址公园,无论室内室外,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业遗产的生产印记、生产线的流程等,同时还引入滑板、滑轮、攀岩等年轻人喜爱的运动。随着冬奥会举办,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,更是成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的独特景观。“首钢因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凝聚了人气,大型文化活动、旅游活动、体育活动、商贸活动在首钢展开。数据显示,今年第一季度在这里举办了24项大型的国家级活动,420万人进了首钢。”单霁翔笑言,“当初我曾说首钢开放之日会比故宫的观众还要多,今天实现了,因为工业遗产好挥洒、好利用,虽然它的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,但它的利用方面相对宽松。”组成“布鞋男团”探寻世界遗产从2021年开始,由单霁翔担任“世界遗产召集人”的文化综艺《万里走单骑》拍了三季。节目中,他组成“布鞋男团”,行走万里,从良渚遗址、皖南古村,一直到三星堆遗址、扬州大运河、凤凰古城……每到一处中国世界遗产地,就与当地的人文学者、申遗专家、挖掘者、保护者、研究者、居住者等“身边人”相遇、同行、对谈,挖掘、呈现世界遗产隐秘而伟大之处。《万里走单骑》第三季豆瓣评分8.6这几年,他频繁现身文化遗产类的综艺,聚焦各个城市博物馆的《博物馆之城》拍了两季,他与其他嘉宾组成“探源团”,感悟各地博物馆中的文化密码。在《登场了!北京中轴线》里,他又坐上时空列车,从马可·波罗的游记到现实中的故宫测绘,阐释各个时代围绕北京中轴线所发生的故事。文化综艺《博物馆之城》海报早在2011年,单霁翔就呼吁推动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。如今,北京中轴线是明年我国唯一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。“7.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,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一条轴线,今天重新审视,其古建筑群基本保存完整,42处古建筑保留了38处,两侧大规面积的对称开放格局还在。”他说,中轴线不是一条路,也不是一条线,而是由不同文化景观所组合而成的开闭合空间。单霁翔介绍,北京中轴线从天桥到前门这一段,是老城商业中心;从鼓楼到午门这一段,是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重要体现;再过去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博物馆建筑群,是北京的文化中心,这都彰显了中轴线的丰富内涵。参与拍摄文化综艺,单霁翔说:“我不是演员,不会演,也不会装、不会背,我就是真实的工作体会,都是讲自己的故事。”他一直试图拉近文化遗产与当代年轻人的距离,文化综艺是方式之一。“这方面我自己有一些改变,过去主要是写论文、专著,现在我更多的是希望能跟年轻人、跟社会公众交流,写一些通俗的文章、通俗的书籍,参与一些节目、一些活动,这样能够感受到人们的需求,也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。”单霁翔认为,远离人们生活,20世纪遗产就没有生命力。“如果能够拥抱人们的生活,拥抱年轻人的需求,甚至拥抱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,它们才会得到长久的保护和应用。”单霁翔参与文化综艺《登场了!北京中轴线》单霁翔常常在各种场合说到“择一业,终一生”,关于志业这个话题,他自己的答案也很幽默。“我还没有能够真正地择一业,终一生。”他说,“我是学建筑学的,长期搞城市规划,又做了10多年文物保护工作,后来又做了博物馆馆长,做了好几‘业’。这是命运的安排,我真正的体会是把它们凝练一个主题,即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无论是建筑、城市规划、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,都和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。通过这样的跨界体验,对它们进行综合研究后,可以和人们交流一些体会。”对话单霁翔上观新闻:您为什么致力于推动20世纪遗产的保护?单霁翔:20世纪遗产是一个时代建筑给人们生活中留下的印记,它比过去历代有更广博的数量、广泛的使用功能。人们生活越来越丰富了,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,城市化发展也进入一个加速进程,所以它在不断地更新过去的建筑,留下了它自己的印记,它也可能很快被今后时代所取代,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过程。人类发展过程中,不应该完全抹杀过去时代的印记,一个城市的历史的叠加越丰富,人们越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丰富景观和文化内涵,所以历史的链条是不能断裂的。也就是说,我们在注重保护古代遗址、古代建筑遗存的同时,也注重了20世纪的遗产,注重当代建筑的保护,这样历史链条才能够不断地延续,人们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年轮。我们号召保护20世纪遗产,在大量城市建设的过程中,哪些应该被保护,哪些能够在今后更好地融入人们未来的生活,在这些方面要取舍。取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,是一个要广泛地征求和采纳各方面意见的过程。今天的选择,还要选择它的文化多样性,保护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时代的风貌。今天我们的居住建筑、工业建筑、商业建筑、行政办公,大学、中学、小学这些教育系统,医疗系统,以及交通运输、铁路、公路和航天、航空等广泛概念,在过去的历史中没有这么丰富的内容内涵。20世纪慷慨地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建筑遗存。在保护的过程中,一个是历史的链条,要通过保护把它链接起来,链接直至永远。另一方面保护这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全貌。不是所有20世纪的建筑都要保护,要保护哪些?哪些在今天应该得到重点的保护?这些就看我们今天这项工作的智慧。上观新闻: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,和更早之前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有哪些区别?单霁翔:历史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,采用一些木结构,还有一些是当地的建材,相对它的性质比较稳定。20世纪遗产最初,比如钢筋混凝土的引入,还没有现在这么科学的界定,它的标号、生产工艺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,几十年以后才能看出它的稳定性。还有一些钢铁、新型材料,它会有腐蚀、锈蚀,会有一些表面材料的脱落。对于20世纪遗产保护,本体保护并不简单,要进行很多科学研究,来使它得到益寿延年的保护的状态,这跟传统的砖石结构、木结构有很大不同。另外一个特点就是20世纪建筑遗产,它在应用方面会更广泛一些,因为过去的砖木结构,这些建筑它在体量方面、支撑结构的梁架方面,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防火方面,在保护上要求很高。20世纪遗产它的跨度比较大,承重力比较强,应用范围比较广泛,它在保护本体,保护它的历史元素的同时,能够更多地适应现代人们现实生活,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合理的应用。最初人们应用这些20世纪遗产,是因为房价便宜,比如北京的798。但人们真正应用以后,认为室内室外这些过去生产线遗留下的东西很有味道,很适合他们创作,于是慢慢开始喜欢这样的环境。进而人们开始保护这些工业遗产,它的生产线的过程,它的一些工业元素。所以在这方面,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很广泛,但是我们一定要注重保护它的核心元素,包括工业遗产的外观、现代建筑的景观、外部的特点,内部一些设施,该保留的也应给予保留,同时能够使它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使用要求。上观新闻:今天看到比较多的工业遗产应用,多是工业园区、艺术创意园区等,还有别的方式吗?单霁翔:工业遗产的应用,从当时成功的案例来看,人们会把它用作文化创意空间、年轻人的设计园地,但其实一定要根据每个城市的市民需求,根据地区发展的前景来进行规划思考,不是抄袭、模仿、复制别人的东西,而是每个城市有不同的发展理念,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,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设定每一个20世纪建筑遗产的用途。当然用途不一定是单一的,可以是多种用途的选择。上观新闻:您这几年在文化类的综艺上非常活跃,包括《博物馆之城》《万里走单骑》等,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?单霁翔:进行文化遗产保护,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应该动员社会公众共同参与,它不是一个政府的专利,也不是我们文物系统的专利。保护文化遗产是社会公众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职责,所以要和公众的认知产生联系,要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产生联系,这样就把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、保护的每一处遗产的价值和这些遗产未来的前景联系起来。所以我们通过行走每一处遗产地,通过和当地民众的交流,参与一些文化遗产地保护的行动,来和人们沟通。人们通过这样的节目,感受到一座博物馆、文化遗产地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,包括如何参与进去,哪怕是休闲的时候如何参观,都有意义。通过这样的节目也能使大家爱上这些文化遗产,走进这些文化遗产,甚至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行动。上观新闻:最近有一个词很流行, Citywalk,年轻人通过行走的方式进行文化旅游,了解城市建筑遗存。您怎么看待最近的博物馆热或者文化旅游热?单霁翔: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,国家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。比如我们在2006年的时候,开始对博物馆进行免费开放,80%的博物馆都免费了,这样促进人们在休闲时间走进博物馆。同时加大博物馆的展览,还有把考古遗址变成考古遗址博物馆,把工业遗产打造为工业遗产的博物馆园区,都使人们感受到博物馆亲近他们,进入他们的生活领域了。中国现在虽然有博物馆热,但还没有达到平均一个国民一年走进一次博物馆;在一些国家一些城市,一个市民一年可能两次、三次走进博物馆。所以我们还要更多地搞好博物馆建设,举办更丰富的展览,开展更多的文化活动,利用更多的新技术、新媒体,使人们了解更多未知的信息,这样就会引导人们更多地走进博物馆。当人们走进博物馆,需要双方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好的知识。在个人方面就需要做功课,走进一座博物馆之前,争取不当游客,而是观众,带着自己想了解的一些事去寻找、去探索,事前做功课对于每个人的收获非常重要。上观新闻:您之前穿着布鞋把故宫走遍了,现在走了那么多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地,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案例?单霁翔:到上海就有很大感触。比如浦东新区的建设,外滩历史建筑、景观、弄堂都得到很好的保护,形成了黄浦江两岸相映成辉的城市美景。两边不同、扑面而来的城市文化的信息,隔江而立,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。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一座历史城市,真正要实现保护老城、建设新城,两者才能相映成辉,上海体现了这一点。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原创稿件,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作者:张熠微信编辑:安通校对:佳思敏更多精彩内容,请点击下载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